在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苏家湾镇桐江村,有一座困牛山,与沱江河对岸明心寺镇唐明渡村的苍颉塔隔江相望。
苍颉塔是光绪二十九年(年)清代状元骆成骧之父骆文廷(邑中文士)主持修建,塔分五层,高二十五米,表面白色,又称白塔。因地处唐明渡村,又被叫作唐明渡塔。年8月,政府对塔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维修。苍颉塔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仓颉塔,塔身为圆形,珠宝顶,用黑砖砌成,外涂白灰,外观呈白色,共五层,高25米,底座石基高0.28米,塔中心从底部至顶部有一中心柱,柱为圆形,起稳定塔身作用,塔整体呈圆柱形。据说,塔上有清末著名书法家、川南“字妖”、资州直隶州学正包汝谐题字。
此处沱江河转弯处,沱江自上游经过唐明渡渡口,绕过空房坝半岛,在困牛山前形成一片面积巨大的江心沙坝,俗称中坝。
经过很多年的采沙挖石,很多河段的沙坝已消失了。我见过内江城区和资中城区河段原来都有中坝,现早已采空。而这个中坝,现遗留下来的,还有相当大面积,目测上下游间长度仍有一千米左右,枯水季节,还有村民上岛养家禽,现在涨水季,已撤下来。松林缝隙中,眺望上游沱江江面,千米外是泥巴湾,泥巴湾对着空房坝,是沱江上的一个大拐弯。
当地有个民间传说,传说因安史之乱入川避祸经过此地时,唐明皇掉了一条金马鞭在河中,天长日久,金马鞭镇水堵沙,形成了一片上千亩的巨大沙洲。洲上芦苇丛生,野鸭飞上滑下,野趣盎然。沙洲外面是一湾碧绿的江水,河道平缓,水波不兴,偶尔有一二条木船委蛇而行,激越的川江号子荡气回肠,透出一丝“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苍凉古意。
传说唐明皇经过的渡口就叫唐明渡。传说就是传说,唐明皇入蜀正史记录较少,只是记载入川人马到达成都,在川逗留一年期间鲜少记录,很多只是民间传说,至于唐明皇当年到过何处,有没有东来资中,是个疑问。恰是资中民间传说很多,县志上也有记载,还有这个流传至今的地名为证。一时之间,难辨真伪,只待考古专家考证了。
这里是困牛山的牛头位置上,左有沱江,右有成渝高铁从旁边经过,山顶松林茂盛。为什么困牛山上松林长势这么好?长得这么茂盛?山上土层与山下大不一样,是黄泥土壤,其中夹杂着大量鹅卵石,与内江郭北长坝山的很相似,长坝山是新生代第四系冰碛母岩层,这里应该也是吧。然而在这种看似贫瘠的土地上,松树长得非常好,花生也长势很好。
近处可以看清中坝,上有茂密的野草,还有村民搭过棚子的残留物。
松枝间,可以看见对岸空房坝一带的村舍,农房还比较密集。
空房坝是个半岛,沱江转弯又到了山的那一面,那面山下就是唐明渡渡口,山后面更远处,远远的隐约可见的楼群,是资中城区城南一带。
这个机位是沱江南岸,牛草窝渡口码头,对岸的山就是桐江村的困牛山,据说以前看起来很像趴着的一头牛,现在环境变化,植被覆盖,看不出来了。
牛草窝码头,沱江南岸,下游几百米就是成渝高铁沱江河大桥。
困牛山的牛头伸向江面,原来山下没有竹林,看得见岩石,山形似一躺卧的牛而被当地人叫做困牛山,图上是困牛山的牛头伸向江面。
码头上可以看见三条绿色带,前边一条是江心的中坝,中间的一条是空房坝,远处是北岸的泥巴湾村一带。
去苍颉塔,走在半山腰的小路上,可以比较全面地看见中坝的大部分,水位上涨以后,中坝面积小了很多。
远看成渝高铁沱江河大桥,每天过往的列车不断。有时候十几分钟有一辆车经过,有时候几分钟就有一辆车经过。
沿山间小公路可以开车到唐明渡村,也可以走一条江边小路去白塔。山上有一条铺了水泥路面的小路,可以一直走到塔下的村子里,青山绿水,江水幽幽,这边风景很好。
唐明渡的山坡上全是半人高的丝茅草,遥望四周一片绿色。
沿着这面山坡爬到唐明渡村的山顶上,就可以清楚看见白塔高高耸立在眼前。
走近唐明渡苍颉塔,这座圆塔比较独特,其它地方少见圆形塔。苍颉塔面向沱江,前面三米之外就是高高的悬崖,悬崖下面就是唐明渡。
唐明渡对岸高高的江岸上有座四方形的三元塔,建于清嘉庆二十年(年),建塔的砖上烧刻有“联捷三元”字样,寓意此塔建后,资中便能出一个连中三元的人物,后来骆成骧果然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骆成骧是清代近三百年中四川省唯一状元,在四川人中影响很大,川人崇文之风盛行。为纪念这一盛事,骆文廷(状元骆成骧父亲)出资主持修建了苍颉塔,以”造字圣人“苍颉名字为塔名,以示资中文风鼎盛,人杰地灵。
塔身每层开四个窗,正面的窗是上圆下方,另三个是圆形。塔共五层,开二十个窗。正面的窗口正对着江对岸的三元塔,距离较远,图片中不是很清楚。
侧面与背面的窗是圆形的,站在塔上可以看到周围很远的地方,四野一片郁郁葱葱,满目苍翠。
塔正中一根圆形立柱,每层有螺旋形梯子连接,梯子窄且陡,间距又大,要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胆小的不敢上。带相机爬不上去,在里面只有用手机拍了些照片。
在塔上正面的窗口,正对着唐明渡,远处还有三元塔,两座古塔分立沱江两岸,形成“双塔锁江”的美景。苍颉塔下就是沱江古渡唐明渡,古时西上成都,东下重庆的东大路经过此处,这个古渡是东大路上一个重要渡口。唐明渡渡口又是古资中八景之”古渡春波“,历代有很多描写古渡的诗作,写出古渡之美景。
明人夏宏写《唐明古渡》诗云:遥望岷山玉垒东,渡头春涨日初融。
晴穿杨柳丝丝绿,暖蹴桃花片片红。老我素非乘桴客,知君才是济川功。武陵仙子如相问,咫尺灵台有路通。
清嘉庆十五年(年)任资州直隶州州牧的刘炯(顺天大兴县人)诗云:
东风吹春来,绿皱大江水。粼粼鸭万头,掀然势如此。两崖竟中断,一叶疾于矢。普渡往来人,卬须唤舟子。凫鹭避远滩,春锄立沙沚。到眼慈航存,彼岸近尺咫。岂学子产舆,济人向溙洧。实至名自孚,小惠殊可鄙。鸳鸯六十一,古堰今则圮。安得疏凿兴,坐令黔黎喜。浩荡从东流,挹注无时已。笑指碧波中,飘出桃花蕊。
骆成骧(—),字公骕,四川资中同川乡七里沟人,清代四川唯一状元,光绪二十一年(年)状元。骆成骧一生历经国事危难的多事之秋,他经历了甲午海战、公车上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护国倒袁、五四运动、军阀混战等一个又一个巨澜,都能够紧扣时代脉搏,顺应时代潮流,在言论上、行动上与进步思潮同步而行。一生从事教育相关事情,清正廉洁,号称“布衣状元”。年病逝于成都,葬于家乡七里沟。状元墓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