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好 http://www.kstejiao.com/我家乡的春节习俗
原创:三丫讲故事
说起过年啊,那可是三丫小时候的梦想。那个时候虽然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可是那时候家里差不多要提前忙活一个月的“年”呢——
1.记得过年之前,家家户户都要提前“淘米”——也就是要买大黄米或者小黄米或者是江米,主要是大黄米,把几十斤大黄米提前用水淘洗干净,然后再用水泡一泡,等泡得有点涨大了,就把它们用笊篱捞出来控干了,然后再拿到碾子上把它们碾碎,再用筛子筛了,把筛好的细面拿回去蒸年糕和粘豆包。
(1).蒸年糕——
记得蒸年糕时,爸爸总是把大锅取下,用泥巴在锅台上垒起来一圈泥巴墙,而且是上面的口要小一些,这样大锅再放上去,就把锅底抬起来了,也就是——起锅,爸爸妈妈说这样蒸年糕时不容易糊锅。
锅起好了,把事先准备好的缝隙较宽(每两根高粱秸秆之间都有一指头宽的缝隙)的篦子放到锅里,然后在上面铺上笼布,等水烧开锅了再在上面撒已经筛好的大黄米面,一边撒一边烧火,看着上面的热气撒,哪里冒得热气多,就在哪里均匀的撒上一把黄米面,慢慢地,整个锅里都均匀的撒满了黄米面,厚厚的,热气腾腾的,边撒边迅速变成了金黄色,粘粘的,又好看又很香,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浓浓的黄米的香味。这时三丫总是急着要先吃一口,可是爸爸说不行,还要撒上一层泡好的“豇豆”或是“红枣”,那才算是做好了呢。
等粘糕熟了,爸爸用铲子沾点凉水,把整个篦子与锅的连接处铲一遍,然后就两个人一人抓起一头事先拴好的绳子,一起较劲,“一二”起,眼看着那装满了粘糕的篦子就被提起来了,放到锅台上,然后又在上面盖上了一个新锅盖。只见爸爸妈妈每人分别用一只手按住上面的新锅盖,另一只手仍然向上提绳子,口里还喊着“一二三”翻,就见刚才篦子上的粘糕就被翻到这个新锅盖上了,也就是做好了。
蒸年糕可是很有学问的,如果掌握不好火候,或者是撒面粉撒得不均匀,都会出现蒸不熟的现象。如果出现了有的地方没有熟,想多烧一会儿火,把它再蒸一蒸以便蒸熟了,这样那些已经蒸熟了的地方就会因为火过大而变糊,这样这些粘糕就是一股糊吧味,特别难吃!所以蒸年糕这个“技术”活,总是爸爸妈妈的专利,三丫从来也没有尝试过,只是会在下面烧火。
(2).蒸豆包——
蒸豆包就容易多了,一是不用起锅,而是比较随意,谁都可以做了。
妈妈总是把黄米面里掺了1/3或者是1/2的玉米面,用开水烫了,把烫好的混合面像和饺子面似的和好,放到盆里,上面盖上盖顶,把面盆放到热炕头上,再在上面盖上被子——也就是发面。等里面散发出一股酸味的时候,妈妈就把被子和盖顶揭开,在面上撒点“碱面”或者往上面撒一点“碱面水”,然后再用两只手使劲地揉面,一边揉,面一边发出“啪啪”的响声,这个时候豆包面就做好了。
包豆包没什么技术,只是抓起一块揉好的面,在手上团成一团,然后两只手对着拍几下,就成了一个饼子,在面饼上面放上事先准备好的豆包馅,然后再把手里的面饼对折捏好,再重新团圆了,就做成了豆包,然后放到锅里的篦子上蒸熟了就行了。
2.杀猪宰鸡(鸭鹅)过大年
本地农村人家过年之前,尤其是腊月二十三(小年)之前每家每户都要杀猪,杀鸡杀鸭子鹅子,过了小年就能再不杀生了。
无论家里经济状况如何,绝大多数人家每年都要养一口猪,过年之前杀了。经济条件好点的就把猪肉全部留给自家吃了,经济条件差点的就可以把猪肉卖了,自己家只吃头蹄下水以及猪的板油。总之一句话,小时候三丫家乡的年味之一就是过年之前要杀猪宰鹅或者鸡和鸭才能过年的,那可是孩子们盼过年的主旋律呢!
3.扫房——大扫除,除旧迎新过大年
三丫小时候,本村子的村民有大扫除,除旧迎新过大年的习俗。而这个习俗不知什么时候约定俗成的成了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所有人家都要在小年之前进行大扫除,过了小年就不许扫了。
记得小时候三丫家的房子是土墙上面盖了红瓦,屋子里面的墙是用报纸湖上的,上面吊了报纸制成的“顶棚”,一年里烧柴火冒烟把墙和顶棚熏得很黑,每到过年之前大扫除的时候,总要重新打浆糊用报纸重新粘在墙上和顶棚上。那个时候三丫个子小,就踩着木头梯子,爬上爬下的,挪来挪去的,光是粘顶棚就差不多用一天,弄得三丫鼻子眼睛上都是浆糊,但是她却能左右看看自己亲手粘上去报纸的墙壁和顶棚,露出开心的笑容,没有比这种成功后的笑容更幸福的了,现在想起来心里还美美的呢!
把墙壁和顶棚弄干净了,还要把自己家里所有的家具和物品一一用沾了水的抹布擦一遍,三丫家的家具只有三节红柜子,一个红箱子,一只爸爸出差用的皮箱,还有一个春凳——也就是像现在的单人床,再就是厨房里还有一个碗厨子,两个风匣了。这些家具虽然不多,但是三丫总要亲自擦一遍!每当干完这些活的时候,三丫的腰都累得伸不直了,他猫着腰,看看自己的劳动果实——窗明几净,心里甭说有多高兴了!
4.贴对联和“挂钱”
三丫的家乡一直延续着过年这天家家户户张贴对联和“挂钱”的习俗,保留至今不变。现在当然是去超市就可以买到任何形式的对联和挂钱,手写的,印刷的,烫金的,应有尽有,挂钱也是五花八门,花样齐全。可是三丫小时候,这些东西都是自家制作——对联原来是妈妈找本队的会计给写,然后答谢人家点年货,挂钱原来是去集上买,可是买这些挂钱要花好几块钱!三丫12岁了,觉得自己会写毛笔字了,就主动提出买红纸自己写对联,虽然字写得不公整,但是她就是个胆大不害臊,硬是坚持自己写对联,这样给家里省了一点钱。还有,买“挂钱”更是要花很多钱的,三丫就自己把每年的“挂钱”做样子,自己在白纸上画出图案,然后再把图样和买来的彩色的纸订在一起,图样在上面,三丫按着图样用钢锯条做的小刀刻“挂钱”,这些“挂钱”刻完了,三丫的手指也抹破了,她用纱布把正在鼓着大血泡的手指裹得严严实实的,连弯也不敢打一下,可是三丫看见自己亲手制作的“挂钱”心里美美的!因为当地人说“谁家张贴的“挂钱”多,这一年谁家就会发大财!三丫为了这个愿望,亲自刻了好几本“挂钱”!
5.年夜饭——
三丫的家乡对过年这一天吃饭是很有讲就的——
早饭有点随意,中午是正餐,一般都是讲究吃八大碗席或者“十全十美”——无论是八个菜还是十个菜都要有:鸡——寓意“大吉大利”;鱼——象征着来年“连年有余”;其余的菜就要看条件了,条件好的大猪肘子,猪头肉,还有红烧肉,也有人做“扣肉”;条件一般的可能是会用肉炒菜,也会凑够八个或者是十个菜,这一天家里会备点酒,全家要共同举杯祝福——全家团圆,来年要身体健康,顺顺利利,财源滚滚来!
这一天的晚餐是年夜饭——一定要吃饺子,还要把“鸡”和“鱼”作为主要的菜上桌,并且还会说“大吉大利,连年有余”!饺子每家每户各有不同:有的人家吃素馅的,有的人家要吃纯肉馅的,但是都会在包饺子的时候往饺子里面放几枚硬币——元宝,面值大小不同,等吃饺子的时候谁能最早吃到钱币,预示着他这一年财运亨通,要发大财!还要看看是谁吃到了面值最大的那个硬币,预示着他的运气最佳!吃到硬币的人也特别高兴,会使劲用牙咬住硬币,生怕他会自己跑掉。
当然,三丫小时候,二姐不知道从哪里听来的,说除夕夜说话要注意,不能说不利于团结的话,有不高兴的事情也不能说出来,这一天一定要和和气气的,因为和气生财!
6.吃完饺子就拜年,拜年要给压岁钱
三丫小的时候,家里吃年夜饭之前,父母要双双坐好,等着孩子们给父母磕头拜年,磕完头家长会给孩子发压岁钱。给自己父母拜完年后,女孩子就自由了,可是男孩子还要去邻居家给长辈拜年,一家一家的连续去拜年,有时一连要走好几家或者十几家,几乎是连轴转了。过了除夕就是初一,出门见人要行礼,大妈过年好,大爷过年好!大叔大婶过年好!总之一句话:见人就要行个礼,口称尊称问“过年好”!
7.守岁的习惯——
三丫小时候,年夜饭吃完了,姐几个还要互相讲故事,玩游戏,也就是控制自己这一夜不能睡觉,这叫“守岁”!那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只能靠吃瓜子,酸梨来提神,为了自己能够除夕夜一夜不睡觉,三丫一会儿就用凉水洗把脸,或者一会儿就啃一个大酸梨,强制自己坚持住,坚持守岁成功!
8.扭腰歌踩高跷,家家户户拜年忙
三丫的故乡有正月里扭秧歌,踩高跷,家家户户去拜年的习俗——就是这个村子里有一些好事的人,自动组织起来,组成一个秧歌队,吹着喇叭,敲锣打鼓走街串巷,所经过的人家一定是要在这家的大门口使劲地扭上几圈,这家的主人听到了有秧歌队来家里拜年了,也一定是鞭炮齐鸣,热烈欢迎,同时还会给秧歌队打赏——也就是给点小费,让扭秧歌的人有兴趣,以示鼓励?这样全村子有好几百户人家,全部拜完年也要好几天,整个村子一直热闹好几天!
9.撒龙灯闹元宵
三丫的村子一直延续着一个习惯,那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惯。这个习惯是自发的,每家每户都会在正月十四这一天晚上就提前把玉米瓤子用柴油或者是煤油泡好,泡透,当然也有的人家是用纸包好锯末子,然后再泡在煤油里,等泡透了,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晚上从家里出发,每隔两步点燃一个玉米瓤子或锯末子包,一直撒出村子,出现一长串着着火的长龙——也就是撒龙灯,祝福这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哈哈,我的家乡是这样过年的,您的家乡是怎样过年的?可以分享一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