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口味,常以“五味”,即“酸、甜、苦、辣、咸”来概括。
说起来,酸在五味之中,妥妥的排在首位,因为酸是人类烹饪史上最古老的调味品。
中国最早对调味品的文字记载,就是酸。《尚书·说命·下篇》里“若作和羹,尔惟盐梅”,说明在当时,盐和梅子是饮食里很重要的调味品,但梅子是季节性食物,产量有限,所以盐梅是很珍贵的。
梅子是天然果酸。在周代,人工发酵制作的酸味调料就出现了,被称为“醯”和“酢”,这两个生僻字换到今天就是我们熟悉的“醋”。
不过两者还是有所不同,据考证,“醯”或“酢”均是以肉制作而成的酱汁,制作时会分解出大量的有机酸,包括氨基酸、乳酸、醋酸等等,所以味道是酸的。
而现在,用来制醋的原料已经从肉类换成了谷物。
醋是酸的,但醋不等于酸,酸味是多种多样的,西南地区吃酸的历史悠久,酸味的果实被制作成酸梅。
水果如酸木瓜、柠檬这类的酸,还有酸茶,具有天然的苔味、岩味和特殊的微酸。以蔬菜制作的酸,酸萝卜、酸豆角、酸菜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酸食。
北方的酸,醋酸当仁不让。
日常面食为主,面条、饺子多以醋调味。东北人吃饺子可以没有辣,不能没有醋,凉拌菜也少不了醋。陕西人吃酸汤面、臊子面也不能不放醋。
除此外,酸菜吃的也多,过去没有冰箱保鲜,要么地窖下储存,要么用盐腌渍,腌渍的蔬菜可以较长时间的保存,也因此,东北人对酸菜的依赖程度相当深。
很多年前的一部电视剧《东北一家人》,还有那句经典的“翠花上酸菜”,让酸菜名声大振。
酸菜白肉火锅,酸菜炒粉条、酸菜炖排骨、酸菜包子、酸菜饺子,以酸菜烹饪的食物五花八门,分量还贼多。
酸菜的概念围绕着以大白菜为首的芥菜、卷心菜等等,只要是能吃的绿叶菜,一概可以腌酸了吃。
再到草原地区,酸奶是最普遍的酸食,牛羊奶不仅可以做酸奶喝,还可以做奶疙瘩、奶豆腐当零食吃。
川渝味道,酸也占了一大半,是仅次于麻辣的口味。
在当地旅游,路过洪崖洞、磁器口,店铺里怎少得了老坛酸菜,红绿相间的泡菜。川菜最常见的七种味道,鱼香、糖醋、荔枝都少不了酸。
四川人吃酸,摄入量最大的莫过于泡椒,几乎家家户户都存着几个泡菜坛子。
与东北的绿叶菜不同,四川人爱泡海椒、豇豆、萝卜、洋姜、*瓜、莲花白和莴笋。去饭店吃饭,一般都会免费送几味泡菜,先让你开开嗓子开开胃。
四川凉粉风味独特,其中首屈一指代表性的就是位于川东北南充市的川北凉粉。凉粉好吃,辣椒要香,花椒要麻,大蒜要细,但保宁醋功劳最大。
保宁醋是南充特产,和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和福建永春醋齐名中国四大名醋。据说是山西逃荒到保宁府的工匠创制的,保宁当地无高粱,于是因地制宜改用麸皮为料,历经百年形成独特工艺。
四川的酸菜用的是南方的青菜和自贡的泡菜盐,当地人认为只有这种盐可以为泡菜增香,一般还要加点白酒,还要追求老坛老卤,才配得上“老坛酸菜”的名号。
酸菜鱼自不用说,南北两地谁人不爱呢?
撇开酸菜鱼、菠萝咕咾肉、糖醋排骨,让我们来看看全国各地哪里的人最爱吃酸。
因为山西老陈醋,很多人误以为最能吃酸的,是山西人。其实不然,山西人吃酸的确依赖于醋和酸菜,但是贵州人,却能将酸融入日常饮食的“犄角旮旯”里。
不仅酸的食材多样,禾酸、菜酸、荤酸、果酸,制起酸来,也是五花八门,《酸食志》里记录的酸,就有盐酸、腌酸、虾酸、香酸、臭酸、米汤酸、毛辣酸、酸菜酸、糟辣酸、酸笋酸、酸萝卜酸。
贵州之酸,无一例外,都与辣相配,酸辣是贵州饮食的主调,这也是与山西之酸的重大区别。
就酸食文化而言,壮侗语族的侗族、布依族、水族、仡佬族和苗瑶语族的苗族最为丰富。凯里酸汤、都匀四酸、独山三酸,都出现在这几个区域。
贵州之酸,最美是酸汤,最著名的,是毛辣酸和米汤酸,由汤色分,分别被称作红酸汤和白酸汤。
红酸汤,顾名思义,酸汤颜色呈现红色,红来自于“毛辣角,是当地的一种野生西红柿,贵州人将其发酵做汤底。
发酵好的红酸汤用水稀释,加任意食材炖煮都是下饭佐酒的好手。
酸汤鸡、酸汤鸭、酸汤羊肉、酸汤牛杂、酸汤大鱼头、酸汤猪脚、酸汤大肠,酸汤锅包罗万象,无所不有。
白酸汤则用米发酵,是用大量的水煮到半熟后留下的乳白色米汤,然后将米汤倒入腌制坛中,和淘米水充分混合发酵的产物。
贵州湿润的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为乳酸菌的发酵提供了非常良好的环境,制出的酸汤酸香纯正。
云南人有多能吃酸,光看一碗米线就知道了。
小锅米线、过桥米线里酸腌菜必不可少,这是用苦菜腌制而成,一般米线店里一定会单放置酸菜随君取用。除此之外,腌菜炒肉、腌菜老奶洋芋都是地道的腌菜美食。
下饭菜莫过于酸扒菜,这里的酸是酸笋、酸木瓜和番茄,三味食材与青菜一起炖煮到软趴趴的。
云南人喜酸辣,酸味的果子天然香料。百香果、绿皮橙、酸多依、小青柠、酸木瓜,都是味道极酸,却让人欲罢不能的美食。
多依果,在云南的山野间很容易看到,乒乓球大小,隔着淡*色的外衣就能闻到浓郁的果香,将多依果和多种香料混合榨取,可以直接腌制活虾食用。
景颇族有一道家常菜*鸡,鸡肉煮熟撕碎之后,加入沙姜、罗勒、芫荽,小柠檬的汁水是画龙点睛之笔,捏几滴进去,收紧了弹牙的鸡肉。
在云南的大理,当地人则用酸木瓜和鱼做成了一道酸木瓜鱼,将鲫鱼煎得金*后熬汤,和经过两天暴晒的酸木瓜干一起炖煮,果酸激发了鱼肉的香味,鲜味被激发得淋漓尽致。
广西人下厨,整个楼道里都是酸笋味。“四五月采苦笋,去壳置瓦坛中,以清水浸之,久之味变酸,其气臭甚,过者掩鼻,土人以为香。”一股鲜酸的发酵味,整缸笋子呈淡*色,这酸笋就算是腌好了。
在广西吃粉,无论是桂林米粉、南宁老友粉还是螺蛳粉都少不了酸笋这个配角。
吃过螺蛳粉自会知道酸笋的魅力,而广西的田螺鸭脚煲,绝上加绝,与螺蛳粉的汤有得一拼,也是由田螺加酸笋炖煮出来的。
金*皮炸的鸭脚煲好后软糯适中,夹杂着汤汁入口即化,能整只鸭脚塞进嘴巴里拉出骨头来,再喝上一口酸汤,美味加倍。
在广西人的食谱里,家中要常备酸梅缸、酸柠檬缸、酸姜缸。
南宁有句俗语,“行人难过酸嘢摊”。大街小巷“酸嘢”的摊子,就有萝卜、刀豆、粉红萝卜皮、芒果、哈密瓜、菠萝、番石榴、杨桃等等。
酸嘢,说白了就是把各种时令果蔬加入醋、辣椒腌着吃。
贺州人爱的牛肠酸,对外地人来说有点小众,是将牛肚和牛肺切小块串成小串,下锅用酸汤煮熟,又嫩又脆,吃的时候,还要蘸着特制酸辣酱。
如此看来,“酸”,果然担得起五味之首,酸对食材的造就,是无论什么食材,只要加上酸,准是锦上添花,刺激又开胃,让人无法抗拒。
你最爱吃哪种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