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时光总是短暂而又美好,一去不复返而又让人念念不忘。老一辈人的童年时期,日子都过得很拮据,不像现在小孩有这样那样的玩具。他们过家家儿利用的是天然的场地,随手可取的模具,边过边玩的方式,别有一番天工难造的童趣;他们的讲故事,都是一些传奇色彩过分浓厚的故事,不仅不连贯,而且还不完整,但是讲的人认真,听的人也就信以为真了;他们的儿歌,都是带有极重的烟火气息,虽然十分的生活化,但是却没有土得掉渣的感觉,反而有一种向往中的单纯。
过家家儿,老牛赶山
过家家儿开始既简单又形象。先用草棍在地上画一个方形,称为牛圈,捡一个石子放里面,称为老牛,再用小手捏住一根草芽,慢慢地拔,边拔边念:“青草拔芽,老牛喝茶。”吱的一声,一根草芽就被拔出来了。把草芽掐成三段,放进牛圈,算是给老牛添了草。
牛有了吃的人当然也不能饿肚子。他们找到一种叫“辣辣灌”的植物,辣辣灌那碎杂杂的小叶,同样在早春时候就露出地面,用小手指抠一抠,捏住根茎往外拔,同样是边拔边念:“辣辣灌,一条线,喝烧酒,吃鸭蛋。”念上几遍,白白嫩嫩的辣辣灌就被拔出来了。这是他们过家家儿的粮食。有了粮食就该做饭了。饭得由媳妇来做,媳妇要当场“娶”来。临时指定一个伙伴做媳妇,另两个伙伴的胳膊和手互相搭握,架成个“8”字形,当做轿子,架住小伙伴的两腿抬起来,一边摇晃一边唱道:“喔哇嘡,喔哇嘡,娶个媳妇做饭香!”唱过三遍,媳妇算是娶到家了。媳妇便开始做饭,用三块石头支起一块碗碴当锅,捡几根草棍做柴,把辣辣灌拧成小段放在锅里,然后就是模拟烧火的动作,一会儿嘴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表示烧开锅了,饭做好了,每人分几段辣辣灌就是开饭了。那辣辣灌辣乎乎的,而且粘着泥土,吃起来照样地有滋有味。
吃过饭,就要出发上山放牛了。这是个叫做老牛赶山的游戏。就是在地上画个近似三角的图形,里面画一些圈圈道道,分别表示大道、小道、大塘、小塘、黑沟、*河、草甸、草坡……把喂老牛的三节草芽攥在手里,三个伙伴,一人占一四七,一人占二五八,一人占三六九,张开手来数草芽,对上数的老牛往前走一步,行走中需要注意的是黑沟和*河,掉进黑沟,要翻三次身,即赢三次,才能爬上来;掉进*河,就算淹死,彻底输定了。这样,一步步地走到山顶,要放三声炮。回来就省事了,只要口念“三声炮,牛圈到”就进牛圈了。然后是再赢三次,下三个牛犊,把三节草芽依次放到老牛身边,就算赢了。另外两个人继续玩,第二个人取胜后,没有下完牛犊的第三人算输。输者伸出手让赢者抓住,扬起巴掌象征性地拍打,边打边念:“锛子锛,凿子凿,柳木树,桦木条,问你小孩求饶不求饶。”输者说求饶,游戏重新开始。输者和赢者同样地高兴,同样地快乐。输者说不求饶,要再打一遍,直到求饶为止。
讲故事,猜谜语
儿时听的故事是从老爷爷、老奶奶那里听来的,诸如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等等,他们最喜欢的是月亮姐姐和太阳妹妹的故事,说很久很久以前,月亮姐姐和太阳妹妹不管白天黑夜总是一起出来,她们辛苦劳累,人们也不得休息。后来姐妹俩商量:一个白天出来,一个黑夜出来,轮流换班多好啊!月亮姐姐脸面银白发暗,黑夜出来,太阳妹妹脸面艳红光亮,白天出来。这样商定了,太阳妹妹又说:我白天出来,世上那么多的人看着我,多害羞啊。月亮姐姐说:不要紧,我这里有一包绣花针,你带上,谁盯住你看,你就用针扎他的眼睛。每听到这里,孩子们就会自作聪明地说:哦,怪不得我们看太阳那么刺眼睛,原来她有一包绣花针啊。这故事讲了无数遍也听了无数遍,他们讲得丢头少尾、磕磕巴巴,但是讲的人和听的人都十分认真和投入。故事讲穷了,要说“有一家子,都是大脚丫子”。他们个个开怀大笑,等于宣布讲故事结束。
讲完故事,接着就是猜谜语。谜语和儿歌是先人们根据社会体验和生活知识编撰的,代代相传,这些谜语孩子们都猜了无数遍,谜底谁都知道,如红门楼,白院墙,里面住个巧大娘。一般要猜嘴巴、牙齿和舌头;空空树,扁扁柴,野鸡下蛋土里埋。要猜大葱、韭菜和大蒜。
念儿歌,捉手指
猜谜语过后是念儿歌。儿歌有一人念的,如:客来了,请坐下,先装烟,后倒茶,再问小鸡杀不杀。那鸡说,嘴又尖,皮又薄,杀我不如杀个鹅。那鹅说,腿又短,脖又长,杀我不如杀只羊。那羊说,天天都在草地走,杀我不如杀条狗。那狗说,昼夜看家喉咙哑,杀我不如杀匹马。那马说,东地西地我都犁,杀我不如杀头驴。那驴说,大磨小磨我都拉,杀我不如杀只鸭。那鸭说,我的蛋,又中吃,又中看,杀我不如杀只雁。那雁说,飞在空中风呼呼,杀我不如杀口猪。那猪说,喝过泔水吃完糠,拿过刀来见阎王。大刀切的棋子块,小刀切的柳叶长,加上葱,配上姜,吃得喷喷香。
还有一问一答式的儿歌如:嘭嘭嘭,开门来。你是谁?我是邻居王小宝。你来干什么?我来请你吃米糕。好好好,这就到。嘭嘭嘭,开门来。你是谁?我是邻居刘地送。你来干什么?我来吃米糕。米糕让老鼠偷吃了。老鼠呢?猫叼走了。猫呢?上树了。树呢?锯倒了。锯呢?火烧了。火呢?水浇了。水呢?和泥了。泥呢?抹墙了。墙呢?猪拱倒了。猪呢?猪皮在那挂着,猪毛在那扎着呢。有些儿歌几个人扯着嗓子一起念,像是童声合唱。念完儿歌就该捉手指头了,一个人左手五指靠拢,右手抓紧,只露指尖,另一人去捉,捉住中指是赢,否则是输。赢者弹输者的脑壳,并不认真地弹,只是象征性地、友好地照量而已,赢者和输者都快乐无比。
玩联、欻子儿
玩联——五虎
取材很简单,只是随时随地在地上划出联盘,五横五竖组成多个方格,随便找些石子、土块、草棍等什么都行,只要两人用的不一样就行。这种游戏非常普及,大人们劳动休息时间在田间地头都可以玩。玩法很多:在方格中可以乘三星、牛槽、四舍、五虎、通天,就可以分别吃掉对方1——5块子,直到使对方溃不成*便赢了,这叫玩五虎。
玩联——憋死牛
玩联中的一种玩法。也是五虎联一样的联盘,是要把联盘占满,先占的后走,后占的先走,在占的过程中,如果谁乘上了三星、牛槽、四舍、五虎等也一样要子儿,随便要哪颗子儿都行,但对方已经乘上了的子儿不能要。要了的子儿不能拿掉,只先做上记号。等满盘的子儿都摆满之后再各自拿掉所要的子儿,就出来了可走的道儿了。如果摆满盘了谁也没乘上过,那就各自拿掉自己一块子儿,也可商量好各自拿掉对方一块子儿,这叫揪子儿。而后,后占的开始走子儿,这就与五虎联的玩法一样了,直到对方溃不成*、无子儿可走为止,就算赢了。
欻子儿小孩子游戏的一种,大人也玩。子儿用小石子儿或嘎什哈充当,可以两三个人同时参与。游戏开始,每人先拿出10块子儿,并确定好每人先后次序,先由一个人双手捧出所有的子儿往高一扬,迅速翻转过一只手的手背,看手背上接住了多少块,再一颠,把子儿颠起来,再迅速翻转手心把所有颠起来的子儿都接住,这些子儿就成了自己的了。如果没都接住,掉了一块或几块,则算失败,便该由另一个人欻了。如果都接住了,下一步就是用“老牛”(即随便捡一块较圆的好的子儿,一般都是自己早已选好一块专用,也叫老本头)捡子儿,将老牛抛起的同时,趁机用手去捡地上掉下的子儿,捡起子儿后同时马上又把落下来的老牛接住,这样,则捡起的子儿又是属于自己的了,放旁边。接着再抛起来老牛再去捡子儿,依次下去,直到将地上的子儿捡完为止才算赢一把。但每次捡子儿的数量必须都增加一块才行,就是说第一次捡一块,第二次必须一下子捡两块,第三次三块,以此类推。捡多少子儿可以挑选着捡,可以一块儿抓,但捡子儿时你不能碰到数量以外你不想捡的子儿,接不住老牛或碰到别的子儿都算失败,则交由下家另一人重新欻了。就这样反复进行,直至把地上的子儿捡净,算欻完一把。再同样进行下一把。最后不玩时,看谁捡到的子儿多谁就赢了。
抓特务,打马战
儿时的游戏多样,丰富多彩,陪伴每一个人度过了欢乐的童年。那时,没有大人的干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己动手动脑,随心所欲,讲游戏归纳起来,分为以下几类。
表演类。“演戏”,自己制造简单的古代兵器,用黑烟或红纸的颜色化妆,扮成历史或神话中的人物进行打杀。因不规范和缺乏历史文学知识,所以经常出现关羽战秦琼、悟空擒张飞的闹剧。“抓特务”,类似捉迷藏,分为特务和公安两组,特务潜逃,公安实施追捕,由于范围广,常常从早到晚还没清剿完毕。踩高跷,扭秧歌,一般都是临近新年,小朋友集中,用绳子系在两个木棍上双脚套在其中,手扶木杆便可站立行走,像高跷。晚上人人手提灯笼,排成一队,领头的即兴奔跑,大家提灯尾随其后,形成一条火龙尽兴玩耍。“唱皮影”,我和二哥最为擅长,我们精心用硬纸雕刻成各种人物造塑,着色,并用蜡封,在自己家的窗镜作灯窗,边演边唱,邻里的成人也不放过机会,站在院中给予捧场喝彩。
对阵类。“打马战”,主要男孩参与,分成两队,各有领*人物,人扛人成骑马式,进行近身厮杀,直到把一方拉下马为胜。“撞拐”,分成两队,一一对局,形成单腿立地,另一腿用手抱起,相向顶撞,一方若被击倒或是双腿落地即为输。“攻击战”,一般都是大院为单位形成战斗集体,向其它大院挑战,以秋翻地的菜园子为战场,用土拉喀作炮弹,双方列队进行对仗,有时头被打破了,还坚持作战,表现出顽强勇敢精神。到了冬天大雪之后,用同样的方式,以雪弹进行对攻,称为“打雪仗”。“摔跤”也是以男孩为主,人人对摔,选出摔跤大王,再向其它大院摔跤大王挑战。
草地上过家家儿、丢手绢、讲故事,迎着和煦的阳光,沐着温暖的春风,吸着清新的空气,闻着幽香的芳草,尽兴至极,快乐无比。追忆这些古老原始的儿童游戏,我们仿佛都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参考资料:《林西移民纪事》《宁城方音方言》
本文为原创,未经允许严禁转载,一经发现,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