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明光11月9日消息(通讯员冯德斌、张菁)
要不是车载导航系统,他是找不到柴郢这个地方的。
年,4月。
在通往安徽省明光市张八岭镇柴郢村的山路上,一辆崭新黑色雪弗莱缓缓行驶在进村的道路上。山路似一条桀骜不驯的乌梢蛇,极力扭动着身躯,想把骑在它身上的车子甩下去。他无心观看两边的景色,只得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辆在“扭动的蛇身上”“随波逐流”。
其实,来之前,他就做好思想准备了,但现实的状况还是超出了他的想象。当他在柴郢村部前停下车时:这那是他刚买的车,活脱脱刚犁完地的拖拉机!整个车身被包裹了一层泥土,辨别不清车身的颜色。
他就是张菁,是滁州市下派干部,柴郢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长。
柴郢村,为明光市十二个贫困村之一,贫瘠的土地、偏僻的位置、落后的经济,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老山窝”,集体经济薄弱,负债20多万元;村部里,办公桌上的漆皮一块块地脱落,露出里面的内瓤——碎木屑和石灰合成物,如果不小心把茶水洒上去,那些碎木屑就会像茶叶一样伸展开来,只不过,茶叶喝到嘴里绵软滑润,不用担心被它刺到,而这些喝饱了茶水的木屑,像刺猬的刺一样,稍不留神,它就会扎你一下,让你的神经始终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所以,在这种工作环境里,领导是不用担心员工上班时间会出现懈怠打瞌睡现象的;有的桌椅腿掉了,就用铁丝或者绳子绑上,有的桌椅腿断了,就用两块砖头或者瓦片垫上;桌上烟灰缸里的烟头,像倒立的章鱼,头朝下,脚朝上,支楞八叉无拘无束地盛开着。
到柴郢村的第一个晚上,从不失眠的张菁第一次失眠了。
一
我来了,我就是柴郢人!
最先暴露出来的问题是村班子。通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一些痼疾在村班子身上逐渐显露出来: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不强,带头作用不明显,最突出的问题是一年多没有选出村支部书记。习惯于老的工作模式,不坐班。群众到村部办事,从第一个办公室敲到最后一个门,也找不见一个干部;公章随身带,随便去表态。老百姓有意见,村干部有苦衷。
就像家常过日子一样,一个家庭要过得好,就要有一个好当家的;一个村子发展得怎么样,村干部作用的发挥很重要。张菁想,要改变柴郢穷困落后的面貌,首先要从转变村干部思想作风抓起,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村干部工作制度,制度一出,有干部坚决反对。
晚上,张菁来到这个村干部家“家访”,对张菁的到来,这位村干部既惊讶又兴奋。一下子打开了这位村干部的心扉,他坦诚地向张菁说出了心中顾虑:村干部不是国家干部,一月就来块钱,指望这点工资,根本养不了家!而作为村干部的他们一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村里像他们这样的外出去打工,一份不怎么样的工作,每月也能拿到多块钱,从经济上讲从家庭上讲,他们耗不起。
张菁说,单从经济角度讲,村干部的收入是不高,但村民选举我们,那是对我们的信任,我们不能辜负乡亲们的期望!我们要通过发展本村经济,壮大集体经济,提高群众收入,让群众有幸福感,村干部有获得感。张菁反复说明村干部管理的重要性,并和他一起探讨如何发挥村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共同展望柴郢村的美好未来。
那位村干部说,道理我懂。当初选上村干部,也想好好干一番事业,为家乡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热血。但是,回望这么多年的努力,青山依旧,人依旧,不免心灰意冷,当初的豪言激情好像山头的流水,几个弯一拐,也没有了气势。他说,我如果说的不当,你也不要往心里去,你是选派干部,干的孬好,回去照样提拔,而我们,说白了,干的再好,也没有盼头。
张菁说:“我虽然是选派干部,按规定,三年期满,就回城了。但是,我来了,我就是柴郢人,我要求大家做的,我会带头做好。我不会把选派当调色板,柴郢村也不是我升官的跳板。请相信我,我会和大家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实际行动改变柴郢的面貌。而改变柴郢的面貌,首先,要改变村干部的思想和认识,提升素质和形象。”张菁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作出公正的评价。
这位村干部看到张菁第一天到村里时,简易床、被子、锅灶等一应生活用品都是自己从家里带来,吃住在村部简易宿舍里,一个人放弃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离开温暖的家庭,独自来到这艰苦偏僻的深山里,人家为的是什么,图的是什么,还不是想让咱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吗,让咱柴郢村实现乡村振兴梦吗?又联想到张菁到村来的这一段时间,起早贪黑,忘我工作的情景,不仅为张菁的工作精神打动,他站起来,握住张菁的手说:“张书记,请放心,我一定支持你,带头做好工作!”
二
大戏唱起来了,张菁没有做观众而是当起了主角。
到村的那一天,张菁就发现村里的白色垃圾像牛皮癣肆无忌惮的在村里“漂移”、“复制”;散养的猪粪鸡屎狗尿像无证经营的商贩随处“摆摊设点”,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一不留神,就可能踩上牲畜屎尿;家前屋后,到处是枯树枝烂树叶烂山芋,苍蝇蚊子像赶集唱大戏似的穿梭在枯枝烂叶烂山芋间乐此不疲;人、鸡,人、猪同居,猫、人同床,屋里的蜘蛛网像闲挂在墙上的渔网,一张张一层层晾在屋角窗边,衣服像九十年代的故衣摊子,随意堆在地上、床上、椅子上。村里连个走动的地方都没有,天一擦黑,一个人影都没有,没有串门子的,安静得让人心里发慌!
在安静发慌的夜晚,一个人居环境整治的大幕在张菁脑海中徐徐拉开。
群众说,农村不比城里,那家不喂个猪养个鸡的,从来都是鸡不上圈猪不拴绳,没见过哪家把鸡关在屋里养把猪拴在桩上喂的。他们直言,张菁的所谓人居环境治理纯粹是搞形式主义,他无非是作秀,捞点政治资本,为自己的政绩贴金。
针对不同声音,张菁首先统一村两委班子的思想,使班子做到步调一致,让大家拧成一股绳,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少数不愿配合的农户,张菁利用晚上群众收工后,上门做思想工作。其实,张菁不是个细心的人,大儿子都10岁了,他也没有给孩子买过零食,但他家访时,包里总不忘放些牛奶、饼干、娃哈哈之类的小零食,有时候还顺便从村头的卤菜摊子上带上一包卤菜,装瓶小酒,遇上饭时,就坐上农家桌子,一边喝着酒一边聊着家长里短,和农户憧憬着未来的生活前景,不知不觉中融洽了气氛拉近了感情。村民们认为,张书记虽然是城里人,却没有架子,别看他岁数不大,但说话尽捣实锤,于是两杯小酒过后,先前的抵触情绪早就被其乐融融的氛围消解的一干二净,当再次放下酒杯时,户主人兴奋地一拍大腿,冲着老婆孩子喊道:“我说老婆子,听见没有,张书记说的有道理呢,咱明天就开始,先从门前的那堆烂树枝弄起,然后把屋后的粪堆给清理掉!”
一阵风来,院内的老槐树发出爽朗的笑声;屋内融融的气氛,透过门窗,把院外照得一片通明。
就这样,一场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在柴郢村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大幕。
三
再黑暗的夜晚总有光同行。
在人居环境整治的同时,张菁就瞄准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争取资金铺筑村组道路,将水泥路铺到农户的家门口。在铺筑通往肢体残疾的贫困户余同进家的山路时,有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个山头上,就他一家住,不值得花费那么大代价单独为他家铺筑一条路。余同进说,其实,当时他也没有对这事抱有希望,他也觉得单独为他一家铺筑一条路那是不现实的。“这事多亏了张书记。”余同进说,“是他的不懈努力,争取40万元资金为我铺筑了这条进山的路,我再也不用为外面进货的车子进不来,家里的产品出不去而发愁了。”
余同进家住在山上,每年仅养殖麻鸭一项出栏达20万只以上,另外,他每年还饲养了只鹅、只鸡,池塘里还养了一池子的鱼。在铺筑道路的同时,村里还为他铺通自来水管道,使他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彻底消除了余同进后顾之忧,使他甩开膀子发展养殖业。
每条道路上安装了节能路灯,再黑暗的夜晚总有光同行。
柴郢村获得“第五届滁州市文明村”、安徽省森林村庄、安徽省旅游扶贫示范村、安徽省百家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张菁连续两年作为滁州市选派干部代表参加中国农民歌会、获评选派帮扶干部年度考核优秀等次,年还荣获了“滁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四
我是柴郢人,欢迎你到柴郢来!
10岁的大儿子扁桃体摘除手术,张菁工作忙没能陪孩子,出院那天,张菁答应去接他出院,孩子兴奋的早早起来,逢人便说爸爸今天来接他出院,然而,一直到下班,孩子也没有看到爸爸的身影。
原来,医院的路上,张菁接到电话,说贫困户王再萍医院,由于手续不全还没住上院!张菁急忙切换路线,医院赶去,经与院方一番沟通,使王再萍住上了院,至此,王再萍那双焦急无助的眼神终于流露出放心和感激的目光,好想说句感谢的话,医院,他要去明光为她补齐住院手续。
忙完这一切,医院时,那张床已换上整洁的被子和罩单,他赶回家推开门,伸出亏欠的双手,想给儿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而儿子却像见到陌生人似的迅速躲开张菁的双手,跑进一边爷爷的怀抱里。
张菁举起的手像冬天落尽叶子的两根树杈,杵在半空。
在爷爷怀里孩子的话让张菁忍不住想落泪。
“你说话不算数!你不是我爸爸!”
谁不想家庭兴旺事业丰收!可现实中有多少亏欠只有自己心知肚明。年,张菁岳母做心脏手术,他没能陪在身边照顾一天;本该退休在家颐养天年的父母,尤其是父亲还患有脑梗,但还在帮着他们带着两个孩子;妻子经常加班加点工作,他没有接送过一次;今年春节疫情期间,疼爱他的奶奶去世,张菁因在村里防控疫情,没能见上奶奶最后一面,奶奶临走时还在唤着他的乳名……
每次家人、同学、朋友相聚,张菁总是最后一个到场。而一阵寒暄过后,出口就是柴郢村的事、柴郢的人、柴郢的山山水水……成了他的柴郢专场论坛了。以至于在后来的聚会中,大家看到他进场,总不忘提醒道:“今天聚会,不准提柴郢,提一次,罚酒三杯。”而他每次也总不辜负大家的希望,总是不自觉地打破“规则”。
他不失时机地抓住每一个机会,邀请大家去柴郢走走看看,去柴郢投资兴业,说柴郢已不是昨天的柴郢,说柴郢还是昨天的那个柴郢,说那真是个好地方……
每次有人介绍说张书记是滁州下派的干部,他总是接过来说:“我是柴郢人。”然后还不忘补上一句:“欢迎你到柴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