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脚木皮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客家擂茶味甘甜茶业发展谱新篇
TUhjnbcbe - 2024/5/10 16:55:00
北京中医治疗白癜风哪家好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department/

肇庆广宁北市镇东与清远市清新区南冲镇接壤,北与阳山县杨梅镇交界,距离广宁县城46公里。北市镇是有名的客家之乡,全镇70%的人口是客家人,因此北市客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渊源,其中便有远近闻名的客家擂茶。随着时间的沉淀,茶香已然凝固在北市客家人的点滴生活中,同时也孕育衍生出了北市镇独特的绿色茶产业。

客家擂茶文化代代传

8月15日,正阳当空,热气氤氲,走进北市圩镇擂茶手艺人江罩娣家中,桌面上一碗碗热乎乎的客家擂茶飘逸着阵阵馥郁茶香,记者浅尝一口,巧脆的花生、油香的炒米、绵绵的茶汤相互交融,迸发出一股风味独特的擂茶口感。

看到记者一行意犹未尽,江罩娣当即演示了一番擂茶技艺。抓起一小撮野生干茶叶,手执鸭脚木制成的长柄,在擂钵中顺时针摩擦,期间加入少许热水,擂磨至茶泥,随即倒入沸水。在木勺的搅拌下,茶汤变浓,香气扑鼻。最后佑以芝麻、花生、炒米等食材,一碗集香、甜、苦、辣于一体的擂茶便大功告成了。

“从小我便跟着祖辈学习擂茶。直到上世纪60年代到生产队工作,闲暇时与队员一起上山采茶,回来一起做擂茶,那段岁月生活很清苦,但充满快乐。”江罩娣自豪地说道,“如今,客家擂茶文化不仅是汉族传统饮食文化之一,更是我们客家人待客的美味佳肴。”

据史料记载,客家擂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而北市镇又与清远交界,两地擂茶文化相融相促的底蕴亦传为佳话。北市镇文化站站长冯仕光介绍,“时代发展,两地人民对于擂茶的需求已从最初的解决温饱转变为养生保健。比如除了茶叶外,现在还增加了鱼腥草、金银花等中草药。”

如今在北市镇内,擂茶文化早已不是客家人的专属饮食,在历史熏陶和环境浸染之下,许多本地群众都开始学习自制擂茶,古朴的客家茶文化风气正日渐兴盛。

古朴习俗衍生茶产业

沿着盘山公路,汽车驶进北市镇浸米村广宁县利安种养专业合作社茶场,举目远眺,茶田横成浪、纵成波。在漫山遍野沁人心脾的茶叶清香中,茶农头戴草帽,正在修剪茂然生长的茶树。

得益于当地丰富的生态优势和客家擂茶文化,近年来,北市镇大力发展绿色保健的茶业。目前该镇浸米村、葵洞村主要种植高端红茶、山茶、苦丁茶等茶叶,镇政府部门也顺势不断推动浸米红茶、螺壳山茶茶叶产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广宁县利安种养专业合作社种植的金萱红茶便是其中之一。

年,正在全国各地寻觅茶叶种植基地的番禺人尹志安来到了浸米村,满屏翠山,云雾缭绕,丰裕植被,天然盆地,种种优越自然条件,都让他叹为观止,“我们还将这里的土壤送到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经过检测,均属于偏碱性,且含沙量较高,十分适合茶树生长。”觅得心水宝地,尹志安当机立断在浸米村承包40亩山地种植金萱红茶,并注册了金端茶品牌,不断打响浸米红茶的知名度。

“这里的村民爱喝擂茶,也爱种茶,经年积累,当地茶农种茶技巧娴熟细致,其中有两名茶农加入到合作社茶场的日常管理。采茶繁忙时期,还能带动周边农闲村民增收就业。”尹志安介绍,目前金端茶外省市场售价为每斤-元,销路前景广阔。

全镇茶产业种植面积超亩

据资料显示,北市镇山地面积31.84万亩,林业用地29万亩,全镇森林蓄积量.71万立方米,全镇森林覆盖率达92.67%。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山清水秀的风景资源,使得北市镇在发展茶产业方面有着天然优势。

截至年底,全镇茶树种植面积达多亩,主要分布于葵洞、浸米、新文等村,其中较具规模的有浸米金端红茶、葵洞螺壳山茶等。

在北市镇党委委员董连金看来,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尽管镇内自古以来就有种野山茶叶的历史,但截至今日,当地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还有待进一步扩容增量,其中整合现有茶场资源,调动茶农积极性,不断提高茶叶质量,深挖茶叶产业延伸链,才能真正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来源:西江日报

编辑:方良腾

审读:王叶林

1
查看完整版本: 客家擂茶味甘甜茶业发展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