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煦的冬日暖阳,普照着清新区南冲广袤的田野山峦,一朵朵鲜艳的茶花在寒风中绽放,芬芳的花香引来一群群辛勤的小蜜蜂翩翩起舞,此时,蜂场里,妻子正忙着将那一罐罐色泽金黄的蜂蜜打包发货,正当壮年的养蜂能手陈志军这个冬季心里也像喝了蜜糖一样甜,因为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他的几百箱蜂巢收获满满,一罐罐天然醇香的蜂蜜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各地,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家乡的蜜源地盛产鸭脚木蜜,是广东及闽南地区特有的冬天蜜种,味道清香甘甜,因为滋补养生,每年都是供不应求。”陈志军走进家门口的蜂场,打开一个装满冬蜜的大桶,清香纯正的蜂蜜味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食指大动。他说,入冬以来产出了鸭脚木蜜等冬蜜近斤,大半年餐风露宿的付出,换来的是一个甜蜜的丰年。
中华蜜蜂最勤劳
在群山环绕的田园深处,茶树婆娑,环境宜人,数百个方形蜂箱一排排有序地摆放在林荫下,无数的小蜜蜂进进出出,采蜜酿蜜忙碌不停,每个巢穴都像一个热闹的城堡,演奏着最悦耳采蜜交响乐。
四十出头的陈志军过去是砂糖橘种植大户,5年前才转行养蜜蜂,吃苦耐劳,爱动脑筋的他很快掌握了割蜂蜡、摇蜂蜜……近年来,因为养蜂手艺不断进步,蜂巢规模逐步扩大,慕名而来向陈志军取经脱贫的村民越来越多,性格热情豪爽的陈志军手把手地教大家,毫无保留地向他的“徒弟”们分享不同季节养蜂的窍门,不少人因此走上了致富路,陈志军的“蜂王”名气也在清新区南充一带不胫而走。
陈志军说,近来气温下降,寒潮偶发,蜂农要注意加强对蜜蜂的管理,做好保温和越冬粮食补充的工作。蜂蜜是甜的,但养蜂酿蜜却是一份苦差事,起步尤其不容易。一聊起这几年的养蜂脱贫故事,陈志军兴致勃勃地打开了话匣子。
5年前,陈志军在朋友的引导帮助下加入了养蜂人的队伍。经过几年发展,陈志军的养蜂场目前已经成为龙颈镇规模最大的蜂场,最高峰时期共有蜜蜂多箱,仅是年冬季就产出了蜂蜜近斤。
在他看来,南充是清新北部地理和气候的分界岭,这里冬季温度适宜,生态环境好,生长着不少野生的乔木或藤蔓类植物,花粉资源丰富,发展养蜂酿蜜产业前景看好。
陈志军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争取帮助更多蜂农做到提质增效。“没有出去打工的,就叫他们一起学养蜂。有的时候,他也有经验可以反过来教给我,大家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陈志军说。
认真听讲技巧、观察蜜蜂动态的邓大海就是前来取经的蜂农之一。他表示,以前养的10箱蜜蜂只能产出蜂蜜斤左右,自从跟着陈志军改进养蜂技术后,他的蜂蜜产量翻了一番,可以达到斤。
常年在山林里养蜂,不仅要忍受蚊虫不时蛰咬,还会遭遇蜜蜂出逃、死亡甚至是野蜂围攻等困扰,但接二连三的挫败并没有让他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要干好这份甜蜜事业的信心与决心。
“我特别钟情于中华蜜蜂,它们有着团结不怕牺牲,勤劳高产的禀赋,又特别勇敢,敢于与外来野蜂拼杀保卫蜂巢,”老陈坚持养中华蜜蜂,总结出一套特有的心得,特别是用蜂蜜喂养蜜蜂,令蜂群繁衍更健壮。他坚持用传统的手摇采蜜法,这样提取出来的蜂蜜看似更粘稠,口感也更甜。对于自家酿造的蜂蜜,老陈显得信心十足,只见蜂巢板上的蜂蜜色泽金黄,且纯净无杂,轻轻地刮下一块,再舀起一小勺蜂蜜品尝,蜜香醉人,顿感蜜汁甘润清甜,直入心扉,可谓回味无穷。
四处奔波转场寻找最佳蜜源
陈志军表示,养蜂最重要的首先是要保证蜜源的充足。因此,一年四季,他都会带着蜜蜂跟着蜜源走,搬场起码四次以上。三月到增城采荔枝蜜、龙眼蜜;五月,回清远;八月,到连州;十月,再回到清新。“每次转场到外地,都要雇佣大型车辆,才能一次装下几百箱蜂巢。”他和工人肩挑重达百多斤的蜂箱,来来回回装车,拼的是体力,而在荒郊野外养蜂,住的是临时搭建的帐篷,日子虽苦,但看到自己帮扶带动了那些贫困乡邻发展养蜂酿蜜产业,俨然已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陈志军心里十分甘甜。
已尝到事业“甜头”的陈志军干劲不减,决定将蜂蜜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不仅分批更新与完善养蜂基地里的数百个蜂箱设施,还积极拓展电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