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变,明军精锐损失惨重,此战也成为了明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当时,明朝投入30万大军,号称50万,与当年曹操赤壁之战的做法相同,因为对外传出的人数越多,越有威慑力。而瓦剌方面是不足六万骑兵,因此,双方实际兵力的对比是5:1。即便如此,明朝的失败比当年赤壁之战的曹操还要惨。曹操的失败情有可原,因为犯的是战术上的失误,而明朝的失败更像是一场黑色幽默。因为带头亲征的一个是皇帝,另一个是太监,二人都把战争当作了儿戏。
01瓦剌的崛起及与明朝结怨
元惠帝(元顺帝)逃回草原后,朱元璋的明军随后就到,速度之快、效率之高,令北元咋舌。接下来,元军残余如惊弓之鸟,一触即溃。于是兵锋正盛的明朝先后在辽东、山西、漠南、嘉峪关外及哈密设置了卫所,一条横亘东西的防御体系形成。
年,明军继续围剿北元残余,并于呼伦贝尔一带将元顺帝之孙脱古思帖木儿彻底打垮,原本名存实亡的北元土崩瓦解。20年后,混乱的草原各部又形成两大势力,东部称“鞑靼”,西部称“瓦剌”。最终,瓦剌在太师也先的实际掌控下统一了蒙古各部。
起初,也先对大明是“恭顺”的,因为每年有贡品献上,但他骨子埋藏着桀骜不驯与对明王朝的轻视。后来,也先心血来潮,打算领略当年匈奴人的风彩,于是产生了娶一位明朝公主为妻的想法。其实,就也先的自身条件而言,这个想法并不过分,但有些事情往往事与愿违。也先找到明朝主管边境事物的一个马姓翻译官,献上厚礼,说明来意。马官员一拍胸脯,满口答应,但没有认真对待。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十四年(年),如沐春风的也先赶着上千匹贡马做聘礼,向明朝进发,迎娶朝思暮想的新婚。明朝政府很惊讶,迅速回复:没有这么回事。吃了闭门羹的也先觉得受了戏弄,于是兵分四路,挥师明朝。
02明朝的应对措施
事出突然,明朝没有料到也先翻云覆雨、反复无常,满朝上下惶恐不安者有之,异常兴奋者也有之。慌恐的是一帮保守的大臣,兴奋的是一个名叫王振的太监。
王振,河北蔚州人(今河北蔚县),从小饱读书,但仕途一直不顺,于是另辟蹊径,自愿阉割,进入宫廷。没想到成为半个男人的王振运气不错,果真一割而改变命运。入宫不久,明宣宗朱瞻基就给了王振一个“太子太师”的职位,专门教太子朱祁镇读书。
朱祁镇继位后,王振荣升司礼监,成为太监圈儿里的一把手。明朝中期往后的皇帝都亲近太监,因此王振与皇帝混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后来,王振竟然可以代替明英宗行使批红的权力,一夜之间,权倾朝野。
对此,王振还不满足,他还想青史留名、光宗耀祖。因此,当听说瓦剌进犯,唯他兴奋的反常,他认为军工是实现光宗耀祖的最佳途径。机会说到就到,必须抓住。
心中有丘壑,下笔如有神。王振不仅自告奋勇带兵出征,而且蛊惑皇帝御驾亲征,明英遂既表态,愿意出去兜风。就这样,久居深宫的皇帝为统帅,从未上过战场的太监做监军,率领号称50万大军仓促而出。
03战争经过
没有过多准备,也不用誓师,行军粮草还未备足,大军“轻松”上路。7月17日出发,半个月后到达大同。皇帝的屁股还没有坐稳,前方兵败的消息纷至沓来。进攻还是撤退?王振六神无主,明英宗惊慌失措。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王振主张班师回朝,皇帝应允。走到半路,王振又想起可顺便回乡炫耀一下,全然不顾大军后方的危机四伏。本来,从蔚州入紫荆关是通往北京的一条捷径,王振既可以满足虚荣,又能使大军迅速撤回。但是,匆匆炫耀一番后,他又下达了大军折返东进的命令,即还从居庸关原路入京。因为这样可以保护自家的农田不被军队踩踏。
明军被折腾得疲惫不堪、怨声载道,但还没有感觉到死亡的临近。当大军行至怀来城外土木堡时,瓦剌骑兵呼啸而至,明军被踏起的滚滚烟尘瞬间淹没。随后,瓦剌骑兵将明军团团围住,明军粮草供应、水源均被切断,只好挖壕据守。相持过后,瓦剌没有轻举妄动,因为以五万多的骑兵肯定拼不过30万严防死守的明军。
怎么办?兵不厌诈,攻其不备。于是瓦剌向明军讲和,并开始撤退。王振长出一口气,认为万事大吉,于是命大军移营就水,继续赶路。然而,当明军行出不足三里,后方一阵大乱,瓦剌铁骑揉阵而入,奋长刀心砍大军。因此,毫无准备的明军成了案板上的菜。最终,数十万明军阵亡,明英宗成为俘虏,文臣武将驾鹤西游。
04总结:明军的失败是注定的,背后原因更值得深思
首先,明英宗久居深宫,养尊处优,根本不知道战争为何物。而对手也先身经百战、纵横草原,二人对决如同猛虎与绵羊。
其次,大军准备不足,仓皇出动,就连粮秣借给都不能保证。如此一来,饥寒交迫的士兵毫无士气可言。
再则,太监作为监军,等于让不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情。王振如同一只鸭子,很想拥有苍鹰的高度,但实际上他连矮墙都翻不过去。
另外,太监对战争一无所知,但他要刷存在感,指手画脚,对武将的正确决策频频掣肘。因此,武将的作战布署与军事才能也不能正常发挥,而这样的弊端并没有在土木堡之战后废止,反而堂而皇之地伴随明朝走完一生。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