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脚木皮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第五篇农村人居环境改造
TUhjnbcbe - 2021/2/20 20:56:00
白癜风专家公益援助 http://pf.39.net/bdfyy/bdflx/160706/4892467.html
工程模块详细介绍

第一期

上两期推文中,介绍了首批示范村的改造设计过程,根据首批示范村的改造工作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农村环境改造的模块化设计指导文件(即设计手册)。接下来,将详细介绍工程模块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期进行详细介绍。

一模块化的应用

1、手册功能

(1)基于对美丽乡村的理解与农村村民生活的实际需求的综合考虑,通过提供设计参考鼓励运用更为合理的设计手段来设计、实施遂溪县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的建设工程;

(2)体现设计过程的周密性,布局的准确性,合理材料的选择、应用和维护,保证品质化的环境提升工程在遂溪县33个中心示范村中实施;

(3)运用“80%复制+20%创新”的工程建设模式,能为前期设计以及后期施工的建设工作提供指导,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工程的建设效率,从而解决“工期短时间紧”的工程建设难点。

2、八大工程模块

模块系统

二道路工程模块

1、道路平面设计

若原有村道平面线形符合相关设计规范要求,且现状村道两侧为既有建筑物,不具备拆迁拓宽的条件,道路平面线位完全按照现有道路进行设计,不作任何改变,仅部分平面交叉口开口设置根据实际情况做合理化调整,并根据情况增设人行道以及两侧建设0.8~1.0米宽的绿化带,同时对现状土路进行硬底化,优化村道交通通行能力,方便村民出行。

2、路面结构设计

路面结构根据具体情况选用沥青路面或水泥混凝土路面。

沥青路面

水泥混凝土路面

3、人行道铺装平面设计要点

(1)路砖横缝与路缘石成90度角;

(2)考虑铺装的布局,使得现场二次切割最少话,同时避免路面新出现切割的长条砖;

(3)采用统一规格的路砖铺设;

(4)路口人行带采用”人“字型铺装时,砖材顶点需排列于扇形区域中心线上;

(5)路口采用过渡型铺装时,过渡区起点应为建筑物边线或机动车道停止线,长度不应小于1m。

三照明工程模块

1、技术指标

(1)道路路幅宽度:4米环村道路;

(2)平均照度:机动车交通道路不小于8LX、广场不小于7.5LX;

(3)照度均匀度:不小于0.3。

(4)本工程路灯灯杆灯具,其中:

灯具:单叉圆锥杆,单灯功率为60w。

灯头:Led灯,灯体全部采用高导热性的铝合金材料,防护等级不低于IP65。

灯杆:①类型:单臂;②表面处理:圆锥形,热镀锌喷塑;③壁厚4mm、杆高7m、锥度为12‰、法兰厚度18mm、尺寸xmm;④单边安装,路灯灯具间距在35m左右。

2、供电方式

(1)就近从村内公变取电,如无公变电源点,有限考虑其他共用电源进行路灯供电,在公用电源不能满足需要时采用专用电源供电。

(2)照明供电电源点宜设置在需要照明路段的中心,普通路灯照明电压以采用ACV或ACV,新能源路灯电压为DC48V。

(3)供电半径建议一般为~米,受限制时可适当放宽至米或以上,最终保证照明灯具电压维持在额定电压的90%~%。

3、供电方式

明干线采用聚氯乙烯绝缘护套电力电缆,人行道下埋深为-0.5米,车行道下埋深为-0.7米,人行道和机动车道照明同杆。照明管线过机动车道改穿玻璃钢管,两侧用照明接线井连接,埋深均为-0.7米,与其他管线交叉时,可适当调整埋深,照明接线井内添砂防盗,盖上应有标识,接灯线(指向灯具)选用耐压大于伏的RVV3×2.5三芯软导线。凡照明供电干线在变径或断开处必须用铜套筒压接,禁止绞接,以满足照明线路容许电压损失为5%的要求。

4、照明方式

(1)路灯灯杆宜设在离路边线0.3~0.5m的范围内,本工程路灯采用单侧布置,道路宽度4米以下宽度,挑臂长度0.3米,灯杆间距40~50米,人口稠密地区可适当缩小灯杆间距。

(2)在曲线路段、平面交叉、坡道等特殊地段,布灯间距应适当缩小,可选用一般直线段布灯间距的60%~80%。

(3)路灯应尽量避让绿化行道树,以减少绿化树对道路照明的影响,灯杆间距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4)行车巷路灯可设置附墙壁挂灯,灯杆间距约为25~35米,应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5、路灯方式

6、安装要求

(1)每一灯具都应自带电容补偿器作单灯补偿,补偿要求功率因数不小于0.9。

(2)本工程照明防雷接地保护利用灯杆的钢筋混凝土基础为主要接地体,同时与照明线路的工作接地水平地网焊联共同作为防雷接地体。

(3)积极采用选用高性能低能耗节能型设备(包括动力机械、低能耗变压器、照明灯具等),减少施工期对电的耗用。

(4)严格按照《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中的第6.1.2、7.1.2条严格规定各路段的照明标准值,并按照相关的道路照明标准值合理选用照明设备。

(5)选择灯具时,在满足灯具先关标准以及光强分布和眩光限制要求的前提下,常规道路照明灯具效率不低于70%;泛光灯效率不低于65%。

(6)应选择合理的控制方式,并应采用可靠度高和一致性好的控制设备。

四绿化工程模块

1、绿化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选择乡土树种,因其对当地的气候适应性强,也充分代表了并且具有地方特色,当地树种不足时应选用在本地或相近地区已成功栽种过的外来树种,切忌盲目引种。要起到景观效果的同时又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

(2)功能性原则

统筹兼顾景观绿化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做到景观功能性与美观性相统一,既要考虑景观的实际功能,又要满足人们对审美的要求,同时还要反映乡村独有的生活气息。

(3)兼顾经济性原则

统筹规划,综合考虑,优化资源,努力做到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达到最佳的效果。树种选择要适合当地环境,耐粗放管理易成活,病虫害少的品种。

(4)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原则

突出地方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是遂溪县农村景观绿化规划应遵循的第一原则。充分利用遂溪县现有的景观元素“老树、枯藤、竹林”等造景,表现当地淳朴自然的乡村风情。

2、分类型配置标准化

(1)入口标志节点

入村标志周边植物配置必须配合形式进行相关搭配,通常有背景和前景两部分。

背景:植物高出标志物,通常是景墙高度的3/2,有部分自然紧贴标志物,既可让背景厚实,又可软化硬线条。选用植物:桂花、竹类、洋蒲桃等。

前景:作为点睛之笔,既可让其更加融入绿化,又可提升品质。选用植物类型:造型树、矮灌木、开花植物如鸡蛋花、琴叶珊瑚、海桐、美蕊花、半枝莲等。

(2)道路

道路可分为村道、园路、林间小径三个类别。

村道:保留利用现状已有的列植行道树,修剪老枝弱枝,林下带状种植易于管理的多年生草本草本花卉.选用植物:,马缨丹、多花野牡丹、石竹、美蕊花等。

园路:节点及闭合空间由“观花乔木/果树+常绿灌木/彩叶灌木+地被”做组团,开放空间由阳光草坪留出,沿途种种植常绿乔木供人树下行走时遮阴。选用植物:凤凰木、番荔枝、红桑、花叶鹅掌柴、紫玉盘、鸡蛋花、变叶木、酢浆草、半枝莲、马樱丹、狗尾草。

林间小径:乡土野花混播,增加开花灌木,增加薜荔、合果芋、美丽桢桐等自下而上攀援于大树树干,营造自然生态的野趣。选用植物:狗尾草、假臭草、白花*针草、茅莓、酢浆草、艾草。

(3)公共景观绿地

要点一:围合

注重硬地景观与绿地的形式、布局的结合,用植物围合景观,藉以营造丰富的、多彩的、流动的景观空间。

要点二:渗透

利用栽植与景观的进退关系,使自然的活物与硬质景观相生相长,共同营造出属于组团内部的、令人感到亲切的空间。

(4)构筑物

要点一:有树可依

要使构筑物融入绿化就必须用高大蓬形舒展的乔木作为依靠,将其包融在绿化中。

要点二:开花灌木

一般构筑物人流停靠时间长,需要有可供观赏的植物景观,而开花灌木最容易营造热闹、亲和力强的绿化景观供人欣赏。

1、休闲廊架:可适当利用攀援植物攀附在廊架上增添趣味性,弱化廊架在视觉上的硬质感。选用植物:使君子、美丽艳桢桐。

2、景观亭:“高大乔木+开花(常绿)灌木+地被”依靠高大蓬形舒展的乔木,将其与环境融合,弱化景观亭边角。采用三个层次的植物组团形式,以群植或点植方式嵌入开花灌木丰富景观,供人欣赏。选用植物:人面子、南洋楹、凤凰木、幌伞枫、鸡蛋花、琴叶珊瑚、海桐、月季、美蕊花、马樱丹、锦绣苋、半枝莲等。

3、候车亭:“高大常绿乔木+野花”傍植高大常绿乔木,配以片植的乡土野花作为第二层,达到遮阴乘凉的同时又通风疏朗。选用植物:细叶榕、高山榕、马缨丹、假臭草、狗尾草等。

(5)活动场地

儿童活动场地:“高大常绿乔木+草地”乔木给予活动场地边缘部分遮阴,最大限度留出草坪供儿童安全地奔跑玩耍,减少灌木遮挡视线。选用植物:细叶榕、高山榕、树菠萝、大叶油草等。

健身场地及球场:“列植乔木+野花”为主,配以“灌木组团+地被”在入口处起引导作用。选用植物:树菠萝、小叶榄仁、南洋楹、凤凰木、人面子、鸡蛋花、海桐、红桑、变叶木、马樱丹、多花野牡丹、锦绣苋等。

戏台:“列植乔木+草坪”列植营造仪式感,戏台用色彩浓烈的开花或彩叶灌木围合,营造热烈的气氛。选用植物:小叶榄仁、树菠萝、朱槿、美蕊花、红桑、酢浆草、半枝莲、大叶油草等。

(6)池塘

模拟自然群落,多种水生植物配置在不同水深区域。耐水性乔木落羽杉、小叶榄仁群落式沿栈道栽植。

(7)植物品种意向图

这一期的工程模块内容介绍就到此为止。下一期,将继续详细介绍工程模块的其他内容,敬请留意!

Hello,伙伴们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五篇农村人居环境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