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30日星期三上午课间,高一地理备课组邀请到在惠实地理科组有着“行走的百科全书”美誉的陈顺岐老师,带领着高一同学及高二部分地理老师在寒风中走遍校园,进行植被识别与区别。各位教师和同学们皆收获满满,落实了新教材《植被》课标要求,将地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细观生物园
生物园是植被之旅的第一站,陈老师跟我们依次介绍了南洋杉、苏铁、橘、鱼尾葵、鹅掌柴、夜来香、澳大利亚伞树、叶子花、白兰、圆柏、蜘蛛抱蛋、枇杷、四季桂、杨桃、印度榕、菩提榕、佛肚竹等等。
首先,师生一同观察了生物园中的垂直分层现象。发现南洋杉、橘、白兰、伞树、枇杷、杨桃、印度榕等属于乔木,具有明显的主干,植株比较高大。苏铁也是有主干,属于小乔木。发现鹅掌柴、夜来香、叶子花、四季桂等灌木,还了解到了蜘蛛抱蛋这种有趣的植被属于草本。生长周期长的佛肚竹竟是世界上最大的草本植物!其次,在老师循循诱导下,学生总结出生物园中的各类植物大多是习惯生长在光热条件较好的地方,不耐寒、不抗风,适应我们广东地区的气候特点。最后,通过看,摸,嗅等感官,发现有些植被的根茎叶花非常具有特色,如南洋杉为异叶;而苏铁可以从外观中分出雌雄,漂亮规整的即为雌;鹅掌柴名字来源为一片叶片即像鹅掌一般;圆柏叶茎相连,叶可为茎;叶子花的花如叶子一般;还看到了榕树的气生根,板状根。此外还区分出了几种引进树种,如南洋杉原产于大洋洲,叶子花原产于南美洲。
转阵校道侧
随后,陈老师在漫步校园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植物地理知识讲授了小叶榕、刺桐、桂圆树、散尾葵、三角椰子、春羽、毛桃、大王棕、假槟榔、含笑、秋枫、幌伞枫、罗汉松、厚皮树、菠萝蜜等植物。
校园绿化中最常见的是棕榈科植物,如散尾葵、假槟榔、王棕(大王椰子)等等,棕榈科植物叶片可数,且十分宽阔,适应多雨的气候。王棕叶片十分巨大,一片将近40斤,现场一位男同学也没能抬起,靠两名男同学才抬起。在行*楼门口,陈老师实地讲解绞杀现象。原本有一棵厚皮树生长于此,由于厚皮树适生的年平均气温20—25℃,最冷月平均气温17℃,与惠州年平均气温相当,但高于惠州最冷月平均气温,故这棵厚皮树生长不佳。之后偶然发现有一颗小叶榕的扎根在了树上(据推测为鸟类带来的种子),小叶榕逐渐长大,在20年中逐渐将原本的厚皮树包围,绞杀,最后形成厚皮树被小叶榕彻底包围在其中。观察路程的最后一站来到图书馆门口,陈顺岐老师指向了一棵茎上长着果实的菠萝蜜,这是热带植物中常见的老茎生花(果)现象。菠萝蜜树冠优美,适于作行道树和庭园绿化树种,可对抗二氧化硫,在城市和工矿区可作为净化空气的绿色树种。
通过本次校园植物与地理环境的调查,同学们感触颇大。纷纷表示平时行走在校园中,对这些植物很熟悉却叫不上名字,也从未如此细致的观察过。这次调查真正将课本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高一7班的陈冠仲、苏立明同学:跟随老师一路考察,学到了很多曾经不知道的植物以及它们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认识了30多种植物,增长了见识,加强了自己在地理和生物上的素养。非常感谢老师,希望以后还能有更多的实践。
本次校园植物与地理环境的调查活动联系本土实际,切实把教材中安排的校园树木调查活动做起来,在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同时,为地理课堂活动提供更鲜活的探究素材。
通讯员:吴嘉茵廖美芳审核:陈顺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