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
预测题目系列二
1燃烧的蜡烛
肖复兴
疫情暴发后,我一直闭门在家,看书成为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断断续续,一直在读《布罗茨基谈话录》和以赛亚·伯林的《个人印象》。两本书中,都有关于诗人阿赫玛托娃的篇章。对这位“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两位作者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其中,布罗茨基回忆起这样一件事:年2月15日,阿赫玛托娃寄给他两支蜡烛。那时,布罗茨基25岁,阿赫玛托娃对他这样一个年轻诗人非常赏识,并一直给予关怀和鼓励。在《个人印象》中,以赛亚·伯林记录了阿赫玛托娃和自己的对话。她说:“我们是以20世纪的声音说话,这些新的诗人谱写新的篇章。”“他们会让我们这一帮人黯然失色。”这里所说的“这些新的诗人”和“他们”中,首先包括布罗茨基。这时,布罗茨基正被流放,在偏远的荒野之地收到两支蜡烛,心情可以想象。
更何况,这是两支什么样的蜡烛啊。布罗茨基回忆:这两支蜡烛“来自锡拉库扎,极其美好——它们在西方制造:透明的蜡烛,阿基米德式的……”
燃烧的蜡烛我无法想象透明的蜡烛是什么样子,尤其是燃烧的时候,通红的火焰升腾在透明的蜡烛上的样子。因为我见过的蜡烛都是白色或红色的,从来没见过透明的。我也不知道阿基米德式的蜡烛是什么样子的,只知道锡拉库扎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一座古城,来自那里的两支古典式的蜡烛,无疑是珍贵礼物。对于正在受难的布罗茨基,其珍贵不仅在于感情的古典,同时,也在于燃烧的蜡烛给予他光明的希望。
对于中国人,蜡烛有芯和竹子有节一样,成为感情和气节的古老象征;或西窗剪烛,表达一种情感与期待。
蜡烛,在阿赫玛托娃那里,也曾经是诗的一种意象。记得在《安*曲》中,她写过这样的诗行:蜡烛在我的窗台上燃烧,因为悲痛,没有其他理由。
这是只有阿赫玛托娃和布罗茨基那一代人才有的记忆。蜡烛,便不止于诗的意象,更成为生命中的雪泥鸿爪,一个时代抹不去的印迹。蜡烛无语而沧桑,燃烧着一代人的悲痛,這种诗歌,便具有了史诗的意味。
事过经年,关于这两支蜡烛的细节,晚年的布罗茨基记忆犹新。往事重忆,旧诗新读,别有一番滋味。尤其在武汉封城一月有余的日子里,读这样的诗句,让我不由得想起武汉城中那些来自全国各地、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还有那守望互助的满城百姓,特别是想起那些为救灾而献身的医护人员,那些因病*入侵而逝去的芸芸众生,更是痛彻心扉。“因为悲痛,没有其他理由”,燃烧的蜡烛,似燃烧着我们共同的心。
夜静心不静,我写下一首打油诗,以抒读后之感:“闭户锁门伤岁华,读诗阿赫玛托娃。春风不解江边疫,冷雨犹开纸上花。樱树花前月空落,安*曲后夜哀笳。一联蜡烛悲痛在,垂泪替人多少家。”
(孤山夜雨摘自《辽沈晚报》年3月13日)
02花园城市的芬芳
王国华
初三转学后,便离家很远,我不能经常到油爷爷家去了。
微曦。在鸟鸣中醒来。那清脆的叽叽喳喳声经过窗玻璃的过滤,更显悦耳。我知道,鸟儿们是在唤那些花。可以想象出蓝星花正伸着懒腰,栀子花的花瓣应声张开,露水从上面滚下来。深圳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中华大地上,以花著称的城市很多,深圳应该是其中之一,只是“经济特区”“创新之城”“智慧城市”等光芒盖过其自然之美。只有真正生活在这里的人,才会意识到这座“花城”低调地微笑着,流连、沉醉于城市里那些美丽的赐予。去年,我花了大半年时间走遍深圳的大街小巷,寻花、写花,记下枝头上、草丛间的点点滴滴。
某种意义上讲,深圳也算个山城。以我居住的宝安区流塘路为例,周围三公里内,有岭下山、企龙山、平峦山、铁仔山、尖岗山、大井山等众多山川丘陵,虽不甚高,但足够人们远足之用。每到周末,呼朋唤友去远足者众多。有一些花喜欢长在山坡上,开着小白花的水茄,紫色大花的山棯,以及浓缩向日葵般的蟛蜞菊……我每次登山遇见,都会用手机留下它们的倩影。
公园里的花就更多了。这是周末寻花的重要去处。与外地朋友闲聊,我说深圳有九百多个公园,他大吃一惊:“怎么可能?”关于此事,我曾问过一位知情人。他说,深圳的公园大概分四类,即市*公园、社区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还有一类属商业经营性的主题公园。
SHEN
ZHEN
社区公园就是城市建设中形成的一些边角地,建不了大型的市*公园,于是因地制宜,种些花草。我家附近就有这样一个公园,在林立的商品房、写字楼间,转一圈也就五六分钟。别看公园不大,却是费了心思,细微处精雕细琢,显眼处突出特点。里面居然还有个小广场,微风轻拂的午后,有人在广场中间跳舞。有了人,公园就活了。
公园中,植物高高低低。高的有榕树、吕宋鹅掌柴,仰起头来方能看到树冠;中等的如铁刀木、决明子,如果拍照的话,可以清晰地看到花朵在镜头里欢笑;低处的是蒲葵、滴水观音、洋金凤等。日子久了,我熟悉了这个小公园的一草一木,却也不觉得这里“小”,反倒感到有种丰富的“大”。我想,将来退休了,一定要把深圳的这些公园走个遍,不过算了算,如果每天走一个,也得三年时间!
河边和海边亦是寻花之处。深圳临海,岸边有不惧咸水的红树林。红树林是个总称,常见植物有无瓣海桑、秋茄、海芒果、蜡烛果等,它们都开花,此起彼伏地开,花儿在海风中摇曳。河边的花多为人工种植。第一次在西乡河畔看到大片的美人蕉时,一望无际的嫩*,让人很震撼。那是专门用来净化水体的。我来深圳晚,没有经历原先的河流如何变成臭水沟,却亲见了臭水沟变回一条条白白亮亮的河流。这种改变,既要靠自然本身的恢复,更多的要靠城中人的努力。放眼望去,花朵们沿着河岸,有的站,有的半躺,有的扭头说话。它们当中的第一代,严丝合缝地遵守了种植者的规划,但到了二代、三代,种子自然撒播,成长于天地之间,经年累月,也就成了那片土地上的野生植物。
我曾数过深圳一年十二个月堪称代表的植物:一月白玉兰、二月木棉花、三月炮仗花、四月刺桐、五月凤凰花、六月龙船花、七月*婵、八月兰花草、九月长春花、十月朱槿(扶桑花)、十一月簕(lè)杜鹃、十二月美丽异木棉。这并不是一个个枯燥的名字,我在写下它们的时候,眼前闪现着的是恣肆的千姿百态。这只是一份个人化的总结,带着自己的情感偏好,其实很多花都是一开几个月,甚至纵贯全年,比如深圳的市花簕杜鹃。簕杜鹃又名三角梅、叶子花、九重葛等,每次从外地回来,在宝安国际机场门口看到粉红的簕杜鹃,熟悉的气息便扑面而来,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归属感吧。跟身边朋友提起来,他们多数都有同感。初到深圳时,随处可见“来了就是深圳人”这句话,看了让人心里一暖。多年以后,深圳已然是故乡,潜意识里也已把簕杜鹃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最喜爱深圳这座城深冬季节的花。北方万木萧瑟之时,大团大团的紫花风铃木和红花羊蹄甲(即紫荆花)装点了深圳的街市。红花羊蹄甲散发着暗香,香味落在身上,久久不散。深圳的花香分很多种,暗香是一种,还有浓香、清香、淡香,其丰富性,恰似深圳人的构成。深圳人来自五湖四海,大家汇聚到这座年轻的城市,用各自的奋斗让这座城市散发出诱人的芬芳。
坐在车里打量这个偌大的城市,眼看着这个地方又出现一座立交桥,那个地方又有一座图书馆拔地而起,不一会儿,眼前还晃过一丛丛五颜六色的花,真是令人心情舒畅。触目皆是的鲜花,不仅点染着这座城市的自然环境,还间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情绪乃至观念。与花儿一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在扮靓这座城市。他们用行动守护着深圳的美丽。
寻花过程中,我会把一些落花捡回家,让它们在我家中继续散发芳香。鸡蛋花、木棉花等还可以晒干泡茶。当我一口一口喝着这些茶的时候,常常感到有一股无形的力量进入体内。这些花儿呀,在深圳的土地上生发、长大,现在又把它们的气息渗透到我身体的每个细胞。如此,我就更紧密地和这个城市融在了一起。
《人民日报》(年06月10日20版)
03庭院里的幸福
白雅琦
一方小院,六口之家,虽然终日为柴米油盐奔波,为衣食住行而操劳,但是小院中,无处不弥漫着幸福。
庭院的西北角,凝结着古稀之年的爷爷奶奶的幸福。小院的西北角有一棵李子树,如大腿粗,已有十余年的树龄,树是爷爷奶奶栽的,起初只为了赏花,却无心栽“柳”“柳”成行,李子树结出了一树的硕果。每年夏天,李子成熟时节,爷爷和奶奶,一个伸手摘李子,一个剥皮吃李子。爷爷和奶奶满头银发,红红的李子映着他们幸福的笑容。
爷爷和奶奶虽然不会如年轻人那样浓情蜜意地表达情意,但是那个瞬间却是奶奶和爷爷对爱意的热烈的表达,一棵李子树,一树硕果,一个瞬间,幸福了一家人。
西北角的李树啊,你片片叶子之间是他们对彼此深切的关爱,你那颗颗果子之中凝聚的是他们最平凡的幸福。
庭院门口,描绘了临近中年的父母辛苦操劳的幸福。庭院门口的影壁上,原来是一副迎客松的壁画。后来,爸爸妈妈买来红漆,在迎客松的前方,画上了一轮耀眼的红日,闪耀着眩目的光芒,懵懂的我不懂其中含义,好奇的询问原因,爸爸妈妈但笑不语,却在之后的日子里用行动给出了答案。他们顶着星星出门做生意,迎着月亮回家,晚上还要为我辅导功课。他们的辛苦,他们的付出,为给这个平凡的小家赢得更多的物质保障。他们从无抱怨,留给我的,永远是早晨他们出门时模糊的背影,带月而归时疲惫的面容。
一轮红日,是他们对这个家最深的期望;两个人虽然忙碌,虽然辛苦,带给这个家的却是满满的幸福。
小小的庭院,盛满了幸福。春天,李子花盛开;夏天,全家人傍晚树下乘凉;秋天,院子里堆满了玉米、大豆;冬天,庭院正中憨态可掬的雪人绽放着笑容……一年四季额,空气中飘荡着的是幸福,院子里处处弥漫着的是幸福。
最爱那小院,因为最依恋庭院中的幸福。
点评:文章结构清晰,重点突出。一棵李树,一个影壁,就道出了一家人幸福的密码——一家人彼此关爱就是幸福,这种幸福平凡而温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