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石义良
端午小长假,回到了阔别的故乡,家乡的青山绿水、一草一木总是那么令人*牵梦绕,深深眷念。
每次回家,都习惯地来到门口河边的凉亭坐一坐,静静地眺望史河迷人的风景。看着静静流淌的河水,想起夫子的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哎!时间都去哪了?眨眼之间,60后的我已到知天命之年,已步入老年人的行列。数十年弹指一挥间,真的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张A4纸,按75岁寿命计算只有天,那我还有天,再加上N个不可预测的事故,在自然界面前,人生显得如此之渺小和苍白!
时间都去哪了?我的50年的光阴都去哪里了?
蓦然想起在这里的小学时光:正值文革期间,我们当时叫红小兵,那时候主课只有语文、算术和劳动课,没有什么作业。每天学校广播喇叭里说的都是红小兵们要批这批那。我是迷迷糊糊地,什么也不懂,感觉很好奇。放学回家悄悄地问父亲:你不是叫我们读《论语》吗?孔子不是大文学家、思想家吗?为何几千年前的学者要拿来批斗?父亲很无奈地说:“学生在学校要听老师的话,不要多问。”我只好茫然地点点头。
好在,我无意中发现了父亲很多的藏书,打发了很多时光。家里有个小阁楼,堆放破烂衣物和柴火松毛等,一次去抱柴火时,偶然发现靠墙的柴火堆下面有个大木头箱子。打开一看,天哪!这么多书!这么多书!四大名著,巴金的《家》《春》《秋》《红与黑》、高尔基的著作等等,等等。这可是禁书啊!吓死我了,千万不能让父亲知道我发现了它们。从那以后每次放学回到家,一有空闲时间我就爬到阁楼,靠在柴火堆里偷看这些藏书,虽然只能认得可怜的一点点字,好多文言文即使去查字典也还是不懂啥意思,也就是囫囵吞枣,瞎猜而已。但是从不敢请教父亲。父亲工作繁忙,子女又多无暇顾及我们,所以我偷看小说书的事情一直不被父亲知道。也许他是知道的,只是假装没看见而已吧。
那个阶段,我最崇拜解放*叔叔和放电影的叔叔。只要知道哪里有放电影、唱戏的,不管路途有多远,都和小伙伴们飞奔着跑去看。大冬天,即使下着鹅毛大雪、毛毛细雨,也是风雨无阻。坐在潮湿的山坡上,瞅着那神奇的放映机,只见一束灰暗的光线直射到又宽又大的白色大幕上,一幅幅画面连同声音印在我的脑海里:《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霞》《闪闪的红星》《英雄儿女》《上甘岭》等等。每次看完一场电影,总是让我兴奋很长时间。很崇拜放电影的叔叔怎么那么聪明:那一束神奇而灰暗的光线,怎么就变成了电影画面?
年我10岁,感觉自己长大了,记住了一些事。那一年,吉林落下了千克的陨石,堪称“世界陨石之最”;共和国的3位领导人在这一年相继去世;云南发生2次7级以上地震;7月28日河北唐山发生7.8级强烈地震,一夜之间,唐山被夷为一片废墟,死亡24.2万人,重伤16.4万余人,轻伤不计其数,是继孟加拉国年11月14日飓风死亡30万人之后世界最大的灾难;年10月,“四人帮”被一举粉碎!年,是惊心动魄的一年,也是历史大转折的开始。
那时候,每天听着广播播放解放*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还有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都是报道*和国家对灾区人民的抗震救灾的重要事件。广播里传来:“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的歌曲,振奋人心,多么渴望自己能像解放*叔叔那样该多好啊!可惜那时候我刚刚10岁,而且还是个小女孩。我如果是男孩该多好,长大就可以参*了。那时候,我最崇拜的人就是解放*叔叔。后来,当我读到魏巍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知道我们的 叔叔雄赳赳、气昂昂 ,还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越发被解放*叔叔深深感动。
就是这样,伴随着好奇、幻想、崇拜……我迷迷糊糊地走过了自己的童年。
上初中后,感觉还是稀里糊涂的。那时候,学习也不紧张,学校常叫学生拾粪。记得上学时身上常背着两样东西:书包和粪箕。路上看见猪屎粪、牛屎粪、鸡屎粪把它捡起来,还有绿色有机肥料,送到学校的大粪池里,等参加劳动课时,一起送到生产队的地里去。每次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都紧盯着路面,可是收获甚小。
记得初一开学时,要去学校的林场参加劳动。林场海拔大约有米高吧。吃住一个礼拜都在山上,割草砍柴,回来背树,有用的木料给学校后勤修理桌椅板凳,没用的下脚料给学校食堂当柴火烧。只因自己身体瘦弱,加之从小在老家城里长大,几乎连山都没有见过,走山路都非常费劲,哪会割草和砍柴哟。从林场回来时,真是,浑身伤痕累累,狼狈不堪,在同学们的帮助下,连滚带爬地硬是把一棵不大不小的树桩从山顶上拖下来。
那时候,每次劳动成绩总是班里倒数第一,这让我很是自卑。我也向班主任老师诚恳地做了检讨,说下次一定努力把劳动成绩赶上去。最后还写了一篇作文:《一次有意义的劳动》,得到语文老师的赞扬,还拿到学校广播朗读过,心里美滋滋的窃喜。只是没敢问老师:能不能将功补过?
初中三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有的同学留下来继续复读,想考个好高中;有的是为了考个中专,再读两年书,出来毕业就有工作了;而我是稀里糊涂的考上了母校的高中部,当时是两年制的学习时间。第一次学习英语26个字母,感觉好神奇的,学习兴趣很浓,我们的英语老师教的也特棒,每次考试成绩都还不错。但也就是英语不错而已。现在感觉学习兴趣真的很重要。
高中两年时间眨眼就过去了,看着万人瞩目的独木桥,我几乎不敢去参加高考,那时候的高考录取率在农村学校是百里挑一。我名落孙山,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那时候只要考上大学,就是跳出“农门”,端上了“铁饭碗”,户口转成商品粮,分配工作,分配房子。真是应了那句话:书中自有*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谁家孩子考上大学,就是“天之骄子”,要放三天电影给村里人看,以示庆贺的。考上学的孩子一下就成了孩子们的学习榜样,真的让人仰视很多年很多年,而且很多年以后还能记住那人的名字:XXX当年考上XX大学,轰动全镇。“天之骄子”的名字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那时候,招生录取率特低,在我们农村学校是1%,有的学生复读个两三年属于正常现象,也有复读八年的,八年“抗战”,终于考取大学,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人羡慕。现在非常后悔自己当年没有毅力复读下去,永远无法实现“大学梦”,永远做不了“天之骄子”,这也是我当年遗憾的心结,然而时光不能倒流。
现在,高招录取率几乎达到90%以上,虽然大学毕业后不像过去那样包分配工作,就业还要考,但是现在创业机会多,即使名落孙山也还有很多上学、就业的机会。
看着静静流淌的河水,又仿佛听见夫子的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哎!时间都去哪了?正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谁能告诉我,时间都去哪了?
——.6.24
图:石义良
编辑:张凤兰
审核:李珊珊吴炫